原子探針場離子顯微鏡的定義
由E.W.Müller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場離子顯微鏡(FIM),是別具一格的原子直接成像方法,它能清晰地顯示樣品表層的原子排列和缺陷,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原子探針(AP)和三維原子探針(3DAP) 則可以對不同元素的原子逐個進行分析,鑒定其元素類別,其中3DAP還可以給出納米空間中不同元素原子的分布圖形。
場離子顯微鏡結構,它由一個真空容器組成,被研究材料的樣品制成針尖形狀,其尖端曲率半徑約為50nm,被固定在距離熒光屏大約50mm的位置。樣品被冷卻至深低溫,以減小原子的熱振動,使原子的圖像穩定可辨,并接3~30kV正高壓作為陽極。儀器工作時,首先將容器抽到10-8Pa的真空度,然后通入氦氣、氖氣或氬氣等成像氣體至10-3Pa。在加上足夠高的電壓時,樣品尖端附近的氣體原子發生極化和電離,氣體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射向熒光屏產生亮斑,在熒光屏上即可顯示尖端表層原子的清晰圖像,其中每一亮點都是單個原子的像。為了使圖像得到增強,在熒光屏前面放置一塊微通道板,當氣體離子射入微通道板后,產生一束增強的二次電子,二次電子轟擊到熒光屏上產生一個增強的亮斑。
原子探針場離子顯微鏡的作用
玻璃鏡片廠家的話,簡單的說是做元素分布的,上海大學有??梢钥闯鲈拥姆植?,晶界偏聚了啥原子,用處蠻大,國內只有上海大學有。確切的說是三維原子探針只有上海大學有,且有兩個。場離子顯微鏡國內現在應該有幾個吧。
主要是可以給出納米空間內的元素三維分布情況,研究納米析出相或者納米團簇、偏聚等問題,可以既給出原子位置又給出原子是什么。在此領域要比其它分析手段先進很多。新的一臺可以分析150 nm×150 nm×深度空間的內容。